中国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
课题批准号:cxy0767
课题负责人:沈阳清华万博实验学校戚澍副校长
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课题在界定了相关概念以后,以研究分析课程改革目标、结构以及实施过程入手,重点聚焦国际课程改革趋势研究,提出我国现阶段课程改革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我国推进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内容
(一)课程改革目标的更新
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本质上就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指导课程改革的方针与根本导向。目前,国际上将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应用于课程改革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直接指导型与互补融通型。所谓直接指导型,就是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直接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框架,指导国家的课程改革。
分阶段化目标体系,便于加强不同学段课程目标之间的有效垂直衔接,实现课程目标体系的一致化。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未出来之前,已经启动新课程改革,颁布了相应的课程标准。
在实现核心素养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主要以互补的形式将核心素养指标逐渐渗透进课程标准中,进而使二者达到融通的状态。这一类型称为“互补融通型”。例如,美国的21世纪核心素养联盟为了更好地将核心素养融入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就努力沟通核心素养指标与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CCSS)。
(二)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
从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来说,课程目标的落实必须通过课程结构与分布来得以完成。因此,在更新了课程目标之后,如何将其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分布在各学科课程之中,是所有改革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合理分配核心素养目标,各学科着重落实培养和实现某一或某两种核心素养,综合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与整体分布相较而言,这样的结构分布更能凸显学科课程的特色,也减轻了各学科所承担的目标任务。它存在的不足就是核心素养目标本身的系统性就相对被弱化了。
(三)课程实施过程的创新
影响课程改革质量的最关键因素还在于课程实施。因此,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改革必然要重视课程实施的过程。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改革中,课程实施的过程给予了教师更多的创造空间,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到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的展开、教学评价任务的设计等等,教师都可以围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这一目标来进行创新,从而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教育评价学视角切入,并用文献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比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国际各国家教育评价项目特征、运作、发展等,聚焦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我国大规模引进教育评价项目提出建议,探索推动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l 加强基础课程的主体地位
为了保证每个青少年儿童都具有社会共同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和道德观念,实行全国统一的基础课程是必要的。除了原来就实行全国统一基础课程的国家外,过去一直以地方和学校各自为政,实施多样化课程的国家,近年来已经采取措施,实行全国性的统一基础课程。
l 适当开设选修课程
世界各国在当前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普遍认为,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多种人才的需要,也为了满足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需要,在设置必修课程、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的同时,还应当开设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选择。目前,绝大多数国家主要在中学阶段开设选修课程。
l 日益重视发展综合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如环境问题、贫困问题、文化冲突等,这些问题是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必须依赖于多种学科的共同努力。而且,科学在高度精细分化的情况下,必然出现综合趋势,如边缘科学的产生使现代科:学成为一个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同时,一些课程专家也指出,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中小学尤其是小学课程的门类不宜过多,分科不可太细,课程设置应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这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完整地理.解和掌握各门知识及其相互联系,又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些都向学校提出了开设综合课程的要求。
l 倡导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模式。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了校本课程运动。这一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对20世纪50、60年代影响整个世界的国家课程改革运动的反思。50年代末,美国政府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协同编制中小学的课程与教材。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推行由国家力量发起的大规模课程开发模式。
二、研究启示
1.对于教育评价的研究与认识
单一的课程模式不能解决学校遇到的所有课程问题,提出学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充分考虑到学术成绩、实践表现、社会参与和价值观培养等多个方面,全面把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长情况,提出学校可以引入跨文化素养的评估体系,包括跨文化交际、国际项目参与、多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评估,全面评估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国际视野。
2.对于国际教育评估体系的思考
任何单一的课程开发模式都不可能解决学校遇到的所有课程问题,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对学校教育都有特定的作用。因此,随着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渐均权化,国家、地方、学校应共享课程决策权,分担责任。基于多元评估体系,能够在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培养他们成为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尽管目前仍然存在部分挑战,但多元评估体系下的国际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实践与探索是一个值得推广和深入研究的方向。通过综合评估方式的改革,能够为构建更加包容和和谐的教育环境打下坚实基础,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出贡献。
三.研究意义
1.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大型教育评价项目,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本国或本地区教育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本研究指出的多元评估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中具有重要影响。
2.本研究对美国、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开展的课程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跨学科综合课程的建议,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3. 研究强调单一的课程模式和评价体系已难以满足当前教育的复杂需求,推动学校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3. 引入跨文化素养评估体系,鼓励学生参与跨文化交际、国际项目、多语言学习等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全球竞争力和文化包容性,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4. 随着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研究提出的国家、地方、学校共享课程决策权、分担责任的理念,有助于打破传统单一决策模式,增强教育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和社会实际。
5. 基于多元评估体系,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能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等关键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未来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环境的必备素质,对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6. 多元评估体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有助于消除单一评价标准下的不公平现象,为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7.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高端化。多元评估体系下的教育改革能够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8. 通过优化教育评价体系和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将为国家在全球竞争中赢得先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综上所述,对多元评估体系下的国际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实践与探索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构建包容和谐的教育环境以及为未来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责任编辑:王宏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